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213章 三杯不回家 (第1/4页)
王林被夹在中间,左右为难。 双方都是他请过来的人,得罪谁都不好。 他没想到高主任等人对幸子的身份这么大的反应! 这可怎么办好? 高主任等人手里握着项目,王林请他们吃饭,就是为了拿下这个项目,不可能去得罪他们。 而幸子和王林的关系也非比寻常,到现在为止,幸子家仍然是爱秀集团最大的客户之一。 两家在爱秀广场上面的合作影响就更加深远。 其实在改开初期,东洋和我国算得上是蜜月期。 真正的战后关系,其实分为四个大的时期。 一是融冰期,1972年到1989年之间。 二是蜜月期,1989年到1996年,这个时期,很多东洋企业都来我国投资。 但好景不长,很快就进入了猜忌期,期间合作也很紧密,这段时期一直持续到2010年左右,之后就进入了对抗期,这个时期什么时候结束,就连王林也不知道。 在这个蜜月期之前,其实有一段比较隐秘的历史。 1971年,米国事务助理访问巴国,在参加巴方举办的晚宴时,基博士突然来了一招“屎遁”,捧着肚子说不舒服。 在大批记者的关注下,基博士回到宾馆休息,然后又对外传话说,宾馆太干燥,要住到山里的别墅去修养。 于是在凌晨时分基博士的车子往山里开,可他不是要去山里修养,而是要去我国。 在机场,基博士登上了巴国航空的波音飞机。飞机起飞,基博士开启了一趟高度机密的访华行程。 几天后,东洋的首相在首相官邸打开秘书送来的外交备忘录,顿时脸色大变。 备忘录上清楚写明基博士在某月某日访问了我国,并且敲定米国的总统访华行程。 东洋大惊失色的原因是他从没想过米国会甩开自己,连招呼都不打,就和我国走近了。 米国这种“背信弃义的两面手法”立刻在东洋引发强烈不满,当时东洋国内的政商两界都提出主张,东洋要抢在米国前面和我国建交。 事实上,他们也是这么做的。 和米国建交,我国获得的是外交的战略空间,而和东洋建交,我国获得更多的是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,两国当时与我国走近,对我国的意义是不同的。 所以我们之后就看到了老人家出访东洋,随后,东洋企业界带着大笔投资和技术进入我国,正式开启了蜜月期。 从1980年起,东洋开始大量的给与我国经济援助,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“低息贷款”。 当时我国刚刚改开,最缺的就是钱。 而东洋经济在80年代则是最辉煌的时期,最不缺的就是钱。 两方利益高度契合,我国需要钱,东洋需要花钱,于是大笔大笔的东洋贷款涌入我国,这些从东洋来的钱,极大的加快了我国基础设施的现代化。 大家可能不知道,像北金的地铁,北金的机场,申城的机场,以及国内几十个大型港口的泊位建设,全部都是靠着东洋贷款来完成建设的。 当年在我国所接受的全世界外来援助中,有高达67%是来自东洋的援助,可见东洋当时有多热衷于援助我国了。 不过,话说回来。 援助我国,东洋有他的政、商两方面的利益考量。 况且东洋给的钱,只有10%是免费的,其他90%都是低息贷款,都要还的,也不是白给的。 资本家说到底,还是为了用钱来赚钱。 这个时期,米国发生了一件事情。 东洋产的汽车,挤走了米国本土汽车的市场,引起当地汽车工人的不满,特别是在底特律这个地方,工人们更加憎恨东洋产的汽车夺走了自己的工作。 随后,米国制裁东芝公司。 于是,米国和东洋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。 1985年5月,以米国为首的五国集团,共同签署《广场协议》,通过金融手段强迫日元升值,进一步打压东洋的出口竞争力,自此开启了东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