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袭1988_第943章 王林的雄心壮志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943章 王林的雄心壮志 (第3/4页)

   很可惜,我们一个泱泱大国至今没有叫得响的国际服装品牌。

    14亿人口支撑起了全球最大纺织服装生产、消费、出口大国,却没有全球性大牌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迷思。

    我国服装市场有3万亿的大盘,最丰厚的利润都在被洋品牌攫取。

    从女装到男装,从运动服饰到快时尚领域,从大众市场到高溢价赛道,国际品牌占尽优势。

    借力我国市场,国外品牌一飞冲天。很多国外品牌都是进入我国以后,才登上了全球服装业老大的宝座。

    在王林重生之时,优衣库大中华区营收贡献占比22.7%,为仅次于东洋的第二大市场,并且份额持续提高。

    除了优衣库之外,我国市场已成为诸多海外品牌的核心增长引擎。耐克、阿迪达斯、Lululemon、安德玛等也在国内服装业的一片萧条中,实现了逆势增长。

    国际大牌们捞金有术,更加映衬出国产品牌的人气黯淡。

    无论是宏观层面,还是微观层面,国产服装业的生存现状可谓一言难尽。

    要么在大浪淘沙中惨遭淘汰,要么在多品牌战略中迷失方向,要么偏离服装主赛道。

    80后记忆中的美特斯邦威、以纯、佐丹奴、七匹狼等老品牌纷纷陨落。

    是的,美特斯邦威,这个有着纯正外国名称的品牌,其实是一家国产品牌。

    佐丹奴也是一家香江品牌。

    无论是高端女装,还是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品牌,都偏安一隅,很容易受到潮水变化的扰动。看似百花齐放,实际上没几个能打的。

    有人问,假如洋品牌统统被封杀,国产品牌就能所向披靡吗?

    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我国的纺织行发展史吧!

    其实,这是一场原本可以赢的战争!

    事实上,我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服装制造工厂,在全球服装竞技中本应赢得一席之地。

    我国现代纺织服装行业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。

    2001年,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,恰逢全球纺织制造业中心迁移大潮,于是中国接棒东洋,凭借劳动力等红利,逐渐跃居全球第一纺织业大国。

    此外,丰富的原材料供应来源,棉、麻、毛、丝产量大、区域集中,为我国服装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我国服装业形成了一条贯穿纺织原料加工、产品设计、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产业链,产业集群效应显著,深度参与全球分工。

    我国已形成规模化服装产业集群60余个,主要分布在珠三角、长三角、环渤海和东南沿海地区。东部沿海五省,服装产量占比达70%以上。

    但是,我国比较知名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,比如说申洲国际、鲁泰纺织、健盛集团等,主要的业务是为巨头代工,并没有自己出众的大品牌。

    有业内人士评论,“华厦消费领域没有品牌,只有厂牌。”

    何其可悲!

    我们到底输在哪里?

    如果深入的分析,我们不难发现端倪。

    我国服装市场海量多元、瞬息万变,在这片红海,企业长期获胜的诀窍不在于低成本的大规模复制,而有赖于经过时间验证的品牌故事、辨识度高的品牌调性以及充满创意的设计。

    服装产业是一个上下游一体的复杂链条,环环相扣。透过表面的繁荣,从品牌力、产品力、渠道力,乃至人才团队、供应链、企业治理等方方面面来考量,我国服装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。

    主要的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    在硬实力方面,我国自主品牌设计研发能力弱;对市场不敏感,产销分离,导致很容易触碰高库存的暗礁;企业管理层热衷于赚快钱,不够专注。

    在生产端,我国许多自主品牌服装毫无灵魂,体现在两个层面:面料粗糙,也没有设计感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我国服装市场无比庞大,国货品牌不需要成为大牌,只要随大流抄一抄爆款,吃下市场的一小块就能活得很滋润,而原创设计师却很难生存下来。

    时尚潮流不断变换,这些企业竭尽全力追随,哪里还有时间挖空心思去锤炼品牌,或者投入巨额资金,开发新产品、研发新面料?

    在销售端,自主品牌大多以加盟制跑马圈地,却也因此陷入噩梦。

    虽然加盟制能快速做大业绩,但无法精准预测市场未来趋势,使企业产生“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掉”的错觉,然而消费者并不买账。品牌不得不打折甩卖,却加剧自身的衰落,使企业进退两难。

    一度称霸服装业的美特斯邦威就是因高库存而倒下,“库存之王”海澜之家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。

    服装企业最大的敌人,正是库存!

    王林最开始不想做服装产业的原因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